认可欲求和赏罚式教育:亲子教育的反思
今天继续读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又有新的观点启发到我。书中提到我们想要得到幸福,需要抛弃追求获得他人认可的欲求。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、在意别人的评价,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。我们的喜怒哀乐、嬉笑怒骂都别人支配。周围人的表扬或批评、热情或冷淡都能快速地改变我们的心情。尤其是负面的评价或语言,分分钟毁掉自己的心情。然而现实生活中,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,有时同事的一句闲话、领导的一句批评都会极大的影响我们。正是对他人认可的欲求,让我们把对自己生活的支配权交给别人,任由他人仿若神明般,随意支配。
书中提到,很多情况下,他人认可欲求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。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,而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。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。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,那就是“如果没人表扬,我就不去做好事”或者是“如果没人惩罚,我也做坏事”。
作者的观点和前段时间的《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》中的观点也是一致的,里面提到在亲子关系和教育中,要尽量避免使用贴纸、积分奖励等类似的行为去激励孩子的行为。这样方式比较像在评判行为,而不是在培养关系。孩子从那种方式中学不到抗挫折能力,学不到灵活应变的能力,学不到解决问题的能力,也学不到如何为他人着想。以贴纸来奖励行为是一种操纵伎俩,是在教孩子如何寻求家长的认可。
回头想想自己有没有对孩子有过赏罚式教育呢?惭愧地说,一直都是有的,而且有很多。小的时候,对于孩子用餐的习惯,比如吧唧嘴、吃饭时手放桌上、坐好等行为,表现好给奖惩,不好就扣掉;现在的日常学习、家务积分累计,最后兑换奖品,还有考试分数高可以有现金奖励等,都是这样的赏罚式教育。其实自己也发现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好的效果,要不孩子不再对奖励动心,要不没有坚持的动力,一旦奖励取消或者变少就又回到之前的样子,甚至还有反作用。
一直以来,我希望能将孩子引导成为能够独立思考,有独立人格,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。他能感受自己的感受,遵循自己的感受。他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为之而努力,哪怕这样的生活不是世俗的成功或幸福,更多地追寻自己内心的富足。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地尊重他的感受,尊重他对生活的选择。我一直都这样期望着。
但现在发现,很多时候我都在往相反的方向努力。我的赏罚式教育方式正是与我最初设想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。赏罚式教育是引导他去做一些事情,比如家务、认真学习,从而获得父母的认可,进而得到奖惩。这样的行动并不是出于他自己的内心的动力,有时还会因为没做到而收到批评。一方面他能品尝到得到他人认可的好处(奖励),激发他更多的寻求他人的认可;另一方面也在警告他,如果不争取他人的认可,会招致不好的后果。棒子加甜枣,都在将孩子推向认可欲求的方向。
现在想来自己一直来教育方式实在是混乱和自相矛盾的。尤其是当我们前一刻还在告诉他希望他做自己,表达自己的想法,然后马上又进入我们设置的赏罚游戏中找寻认可。孩子也许无法总结,但也一定会处在矛盾和迷惘中吧。如此教育根本到不了我想要的方向吧,毕竟道理讲的再好,终究还是要看现实。
那作为父母,我们要怎么做呢?要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,让他既能独立自我,又能拥有好的品质?我想在育儿方面,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子认可,而不是设置认可。认可孩子的全部,而不只是我们树木希望的那些好的品质或行为。要认可孩子的进步,也要认可孩子的感受,认可孩子的不足。我们要去接受他,然后引导他,帮助他。对于孩子麻烦的地方,接受他的感受,温和的坚持父母的原则,平静的引导孩子。让孩子去感受如何掌握自我和外界的平衡。追寻自己的目标,降低外界因素对自己人生的影响,以自我认可为先,而不是从外部寻求认可。
向外求必然为外界所困,因为外界并不围绕你而转,而你自己可以为自己而活。越发觉得,父母的教育不是语言层面的道理教育,真正的教育是以身作则的榜样教育。当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够自由而独立地活着,你首先要自由而独立地活着。这样的榜样不是物质层面的榜样,更多的是思想、精神、心灵层面的榜样。
评论
发表评论